过去的一年,人工智能这个行业基本上处于群“模”乱舞的时代,各种大模型层出不穷,各家论文也是漫天飞。但真正可以落地的大模型产品却很少,成熟的产品几乎没有。只是肥了一些在自媒体上打着各种头衔的卖课割韭菜的人。

去年底,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4 上,蔡晓岑分享了妙鸭相机这款AI产品从设计到运营的经历。作为2023年比较成功的AI产品,我们可以从妙鸭相机这个产品里找到一些未来做AI产品的思路和方法。

用户需求的不可能性

妙鸭相机的产品设计需求来源于拍写真。对于每一个喜欢拍照的人来说,尤其是很多年轻的女孩子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和需求。但是用户想完全满足自己拍出好写真的需求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钱。专业的摄影师,化妆师,灯光,道具,场景等,这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。这个开销对普通用户来说,是不可能高频率承担的。
时间。拍过写真的人都知道,一个最简单的写真也要经过前期的沟通,拍摄以及后期的选片。至少也要你去三次,用一两天的时间。如果一年拍个十几次,估计很少有人有这个时间。
空间。今天拍尔滨的雪,明天拍马尔代夫的海,后天去拍北欧的极光。很少有人有这么强大的财力与资源,可以满天下的跑。
精力。拍过写真的人都知道,拍好一组写真,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。如果每年拍个几十次,相信很少有人有那么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。

对用户想高频的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写真的需求来说,以上四点是不可跨越的鸿沟。

不可能就是机会

如果有一个产品,用户只要花一个外卖的钱,可以在夏天的子夜,躺在家里的床上,让摄影师,化妆师,灯管师带你去冬天的尔滨,拍摄午后阳光下的雪地写真,你会不会用呢?妙鸭相机其实就是利用了大模型的能力,模拟了拍写真的各种资源要素,以极低的价格,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。所以,AI产品一个主要的设计路径就是利用自身的智能能力,去满足用户不可能的需求。这也是我个人为什么觉得在医疗,教育,政务等领域,AI产品会非常快的落地,并且形成普遍应用的原因。

如果我只花一个普通挂号费,就可以24小时随时随地去进行医疗咨询。而给我提供服务的医生是一个读过1万本以上各种类医疗专著,看过10万+个各种医疗病例,研究过几十万+医疗影像资料,旁听过百万+医患之间的问答内容的医生。并且这个医生还把这些信息进行了融合,矫正,同时还不断的在学习和成长。

如果我家里正在读初中的孩子,正在和一个数学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学习。这个老师拥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,解答过十几万学生关于数学的各种问题,了解全部现阶段出现的数学题目,熟悉所有初中考试的数学题目,并且对各种数学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,考题的检验的方式有专业的统计与分析。这个老师针对你孩子的学习疑问,错题分析,考试结果解析等实时进行反馈与监督。

如果有这些应用,每个月只需要一两个便当的钱,就可以让你拥有一个家庭医生建立你的健康档案,就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专业老师时刻监督和协助他的学习。你会不会用?但是靠正常的人力和资源是不可能实现这些需求的。

AI的一种能力就是模拟人的脑力,去完成普通人类无法完成的事儿。把这种能力与用户的需求进行适配,就容易设计出大众化的应用产品。所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卷论文和评测,不如理解用户的需求,在实际的应用场景里,直接卷。要么成,要么也不会比现在差。